〖编者按〗根据国务院关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决定,今天──2000年5月26日,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武汉科技职工大学(科技部管理学院)并入,新组建了华中科技大学。这所新组建的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到底有怎样的实力和优势,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本文以详实的资料、合理的分析回答了这些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的成立,顺应了世界教育和科技发展的总趋势,获得了面向21世纪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乃至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次历史性机遇。她将把握住这一次难得的机遇,迎接挑战,创造辉煌。
华中大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具有齐全的、合理的学科结构:有本科专业62个,硕士学科点124个,博士学科点6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涵盖了理工医文管等9个学科门类;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专业实验室5个,还有一批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的高水平研究中心。
华中大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万余人,其中教师4000余人,两院院士11人,博士生导师330人,教授700余人。现有在校学生33000人,其中研究生4900人。
合并前的四所学校都具有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雄厚实力。例如原华中理工大学,在国内高校中规模大,发展快,拥有激光、数控、模具、智能制造、优化设计与CAD等一批国内领先学科。在1997年《中国大学研究与发展成果评价》中名列第八;在1998年的《中国大学评价排行榜》上名列第七。许多国内外朋友盛赞她是“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缩影”。
在原来几所大学坚实的基础上,华中大办学实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现已建立教育部、卫生部、建设部、科技部、湖北省四部一省共建体制,办学资源重新组合,学科结构更加合理,具有适应21世纪主流的“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鲜明学科特色。
组建华中科技大学的四所学校在各自的办学实践中,已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四校共培养了十余万高层次人才,如两院院士裘法祖、杨叔子、熊有伦、吴孟超、吴、侯云德、周济、崔、陆道培、张勇传、潘垣、郭孔辉、岑可法、樊明武等,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学者。近10年来,四校共完成科研课题3000多项,其中,90多项获国家科技奖,70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奖。
原武汉城建学院已建立起面向21世纪城市建设需要和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的学科体系,城市规划和路桥等专业具有雄厚的实力。一项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每年可为武汉市节约电费2.15亿元。
原同济医科大学在国内是名列前矛的医科大学。普外、器官移植实验临床研究中心的大部分研究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脾移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祖国大陆首例腹腔镜配子输卵管移植婴儿诞生在该校附属同济医院。
原华中理工大学以其年轻和充满朝气著称于高教界。该校1995年在全国重点大学研究生院评比中名列第九。1996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评价中被评为优秀。1993—1995年连续三年在国内发表科技论文数居全国第一,1996—1998年居全国第二。1999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数居全国第一。1999年荣获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大学领先奖”,标志着我国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校在理工科大学中率先办文科,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人文讲座”6年来举办了近600场,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纷纷登台演讲。学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汇集了专家学者们的精彩演讲,教育部特向全国推荐。
四校合并使华中大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呈现明显的发展优势。她追踪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领域,发展自己,大步前进。21世纪是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世纪。华中科技大学运用已有医学与信息优势,突出生命学科和信息学科两个龙头学科,全面推动文科、理科、管理学科的蓬勃发展。
原同济医科大学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方面的成就卓著,享誉海内外,原华中理工大学在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等方面近年来成果迭出,二者相结合,先进的生物技术会有力地促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发展,医学的基础研究成果也会为生物技术的研究拓展新的空间。
原华中理工大学与同济医科大学在历史上曾多次联手,成功地把激光技术应用于临床医疗;下一步,一流的激光技术与雄厚的医疗实力会使激光医疗产业飞速发展。
科学家预言,生物医学光子学将开拓生命科学的新领域。原华中理工大学与同济医科大学的医学学科与光子学学科两强携手,极有希望进入世界科技舞台参与生物医学光子学竞争。
湖北省提出了在武汉建设“中国光谷”的战略构想,以抢占光信息时代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和经济制高点。原华中理工大学拥有代表我国激光技术最高水平的国家激光重点实验室和激光加工国家工程中心,激光产业的发展备受瞩目,能够为湖北省建设“中国光谷”作出重大贡献。
生存和发展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都围绕这个问题,在寻找自己的生长点与发展面。华中大也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发展的巨大优势。
原同济医科大学的环境卫生学科是国家级的重点学科,他们对于毒物的监测、毒物对人体内环境的影响、毒理等方面的研究非常深入。原华中理工大学在外部环境工业污染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方面有独到的研究。原城建学院对城市生活污染的处理技术已形成体系。华中大环境学科的研究必定会进入一个新阶段。
原城建学院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等学科成果卓著,具有很大影响。原华中理工大学的土木、建筑学科在结构工程、建筑设计等方面独具特色,其中隔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有关专家测算,合校后创造了这方面申报10个博士点的机会。
华中大建立后,将进一步重视文科和理科的建设,实现从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不同学科的氛围,使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能力大大增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进一步完善,成为一所实力更强、水平更高的一流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把培养适应21世纪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作为首要任务。合校前的四所学校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原华中理工大学对学科相近的专业计划进行了调整,实行按院、系(类)招生,按宽口径教学计划打通培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大面积实施主辅修制,开设双学位班,采取优秀本科生直攻硕士学位和学习特优生培养办法,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批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该校在全国高校中首先提出第二课堂概念,率先在理工科大学中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长期以来,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各种学术讲座和科学报告会,学术沙龙、“英语角”活动,数学、物理、计算机、外语、工程师五项全能单科竞赛等各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吸引了大量学生参加。该校学生在国内、国际大赛中屡屡获奖。
原国家教委在评价该校本科教学工作时说,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拓宽专业口径,重视教学基本建设,保证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该校在社会上赢得了“学在华工”的赞誉。毕业生走俏人才市场,供需比例一直保持在1:6以上。
原同济医科大学形成了高等医学教育颇具特色的培养模式。通过学科设计知识模块,专业间前提课程趋同,压缩必修,增加选修,突出重要课程和实践性环节,加强文理医结合,早期接触专业,基础与专业教学渗透等办法,使医学课程体系更好地体现高等医学人才的培养规律。将思想素质贯穿于各种教学环节和管理环节,形成了“教学——科研——服务相结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七年制教育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居领先地位,毕业生质量的社会评价优良率达到92%以上。
原城建学院把“工程型、应用型”人才作为基本定位,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设计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工程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暑期中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分赴城镇、乡村,协助当地政府完成规划和建筑设计任务,多次受到中宣部、国家教育部、团中央表彰。
合并后,四校优势互补,将形成新的育人特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合校前的四所学校在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工作中,勇于开拓创新,努力攀登高峰,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累累硕果。
原华中理工大学近10年来完成了国家基础计划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防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市计划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2277项,其中100万元以上的重大项目68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36项。“八五”期间,在国家三大科技奖项目排序中名列全国高校第七,其中获国家科技发明奖名列第二。1999年,学校的科研工作又取得新突破:荣膺1999年度国际制造工程师协会颁发的“大学领先奖”,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数首次居全国第一,首次承担总投资额超过亿元的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示范工程重大项目“高性能数控系统产业化”。同年学校被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列为全国首批10所大学科技园试点单位,在武汉建设了“华中理工大学科技园”。
原同济医科大学近20年来,取得重要科技成果657项,有461项(次)科研成果获省、市级以上奖励。其中,“粗制棉籽油中毒研究”获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的研究”获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同种脾移植实验与临床研究”获199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研究”获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另获国家发明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奖97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34项。一批专利项目的推广与转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婴儿十二指肠引流术”被卫生部列入全国十年百项科研成果推广计划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国家一类中药新药“体外培育牛黄”技术专利转让给武汉大鹏药业有限公司,转让经费达2300万元。
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近20年来,承担各类科研、开发项目400余项,承担各类规划、设计项目430余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获规划设计成果奖20余项。“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激波传质厌氧接触生化反应技术”用于污水处理;“城市房地产预警系统研究”对房地产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对危机波动发布预警,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华中大依托自身的科技和教育实力,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区域经济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原华中理工大学主动出击,将教育和科技合作的“触角”伸向了湖北等“八省二区”。先后与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海南、云南、贵州等省市区签订了全面的教育、科技合作协议。这是该校实施“两湖两广江河海港云贵”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
该校研制的EIM-601大型程控交换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被称为振奋民族精神的大程控;该校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华中I型数控系统”有800多套应用于机械、汽车、能源和航空航天等行业,部分企业新增产值4亿多元,打破了国外对先进数控技术的垄断。学校还积极参与了我国“CAD应用工程”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将CAD成果工程化、产业化,迅速推向市场,为国内大中小型企业装机20000多套,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自主版权CAD软件,在机械行业的市场份额高居全国第一。
该校和周边省市的许多大企业、大公司共建了联合实验室、技术中心及研究所,如与清江公司共建“水电能源仿真中心;与二汽保持着长期的科技协作关系,每年创造的经济效益都在1000万元以上;地处广东的金鹏电子机器有限公司和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相继在该校设立了“金鹏华中通信研究所”和“华工大——华为联合实验室”。学校还积极为企业培育科研、技术人才,如在海南新大洲摩托车公司、武钢等单位开办了工程硕士班;在二汽等大型企业设立了研究生院分部。
原同济医科大学拥有协和、同济、梨园三所附属医院,设病床3100余张。附属协和、同济医院是全国三级甲等医院,医疗科室齐全,技术力量雄厚,是湖北省、武汉市的医疗诊治中心。具有国际一流技术水平的大型血管造影机、螺旋CT、超导型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等先进医疗设备的运用,既满足了疑难重症的诊治,也促进了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
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建立了建筑设计研究院(甲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甲级)、风景园林研究所、房地产经营管理研究所、结构工程研究所、房地产估价事务所等科研设计机构,承担着国家、部、省、市等科研、设计项目,为城市规划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该院设计的“烟台市城市总体规划”获得好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新组建的华中科技大学将站在世界科技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度,将站在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高度,高举团结、求实、创新、进取的旗帜,群策群力,狠抓建设与发展,狠抓改革与创新,用自己的双手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创造辉煌。